• 1
  • 2
  • 3
  • 4

CONTACT US

先声药业求索论坛主题演讲之一:无创分离制备CTC肿瘤新生抗原疫苗

上海桀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跃进博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召印博士和北京军科正源公司总经理董菁博士应邀参加了119日在南京举办的先声药业2018年第 21 期求索论坛暨江苏省青年科学家沙龙-生命科学第十四场,“从发现到临床,生物标志物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黄博士发表了题为“无创分离制备CTC肿瘤新生抗原疫苗”的主题演讲。

癌症疫苗来源于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或其粗提取物,带有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它可通过激发特异性免疫功能来攻击肿瘤细胞,克服肿瘤产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激活和恢复病人自身免疫力来消灭肿瘤。所谓个体化肿瘤疫苗,即根据癌症病人肿瘤细胞特有的肿瘤新生抗原而定制的治疗性抗癌疫苗,是个体化医疗发展的高级阶段。肿瘤中的某些蛋白发生基因突变,这些异常蛋白是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的关键,如果含有肿瘤新生抗原的疫苗注射于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就能找到带有这种蛋白抗原的癌细胞,加以消灭。《自然》杂志20177月在线发表了癌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两种个体化癌症疫苗在晚期黑色素瘤临床试验中表现安全、有效,证明了在临床上,根据个人癌症突变情况而专门研制疫苗是可行的,这对开发快速、高效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方案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由于该疗法巨大的潜在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NIH登记注册的与个体化癌症疫苗有关的临床试验达20多项,其中多数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当然,其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黑色素瘤细胞含较多突变,更适合用来选择肿瘤新生抗原,不知是否可用于其他实体肿瘤包括低突变实体肿瘤;疫苗制备时间较长,需6-12周;需有创手术切除晚期病人癌变组织,发现和证实肿瘤体细胞突变;基于二代测序和生信学软件预测肿瘤新生抗原的准确性较低等。

黄博士在演讲中介绍,为克服这些缺陷,上海桀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2017年起,建立小鼠肺癌、皮肤癌模型,开展临床前实验,国际上首次在早期患癌动物和癌症病人血浆中利用公司专有的技术,无创分离富集循环肿瘤细胞(CTC)和ct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包括全外显子测序(WES)和RNAseq,分离和证实10-30种能引起蛋白序列变化并能与病人MHC I II 类分子及TCR紧密结合,还能活化CD8+T细胞或CD4+T辅助细胞的含肿瘤特异体细胞突变的短肽链,即肿瘤新生抗原,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并且,在4-6周内,制成个体化癌症疫苗,及时用于激发患癌对象的免疫反应。注射了个体化癌症疫苗的患癌小鼠,仍然存活。上海桀蒙生物技术公司已申请了相关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针对目前个体化癌症疫苗疗法,专利申请进行了多项创新改进。其最大创新点在于,该专利技术既包括无创从癌症病人血浆分离富集CTC,也不排除有创活检分离富集癌症细胞,再分别提取CTC或其他癌症细胞 RNADNA,进行二代测序,筛查肿瘤新生抗原。相比肿瘤组织,从癌组织逃逸至血浆的具高度活力、高度转移潜能的CTC含更多肿瘤新生抗原,还可作为种子细胞,引发癌症转移。并且,目前公司所采用的先进的CTC富集系统,细胞无需离心、细胞裂解、不添加任何标签;样本需求量少;分选速度快;使用微流控芯片分选技术,分选效率高;分选最终细胞数经过二代测序验证,少于十位数,CTC细胞丰度占比10-30%。黄博士还简要介绍了公司与复旦大学相关附属医院合作,在癌症病人腹水和血浆中分离制备CTC肿瘤新生抗原疫苗,开展快速人源化肿瘤移植模型的应用研究。最后,黄博士详细介绍了公司个体化癌症疫苗项目(JM-709等)的优势及潜在的市场价值。

王召印博士主要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向IDO, Arginase EP4。王博士先介绍了IDO的主要作用机制及IDO抑制剂治疗领域和临床情况,IDO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有潜在治疗的可能性。王博士发现,他们的一种化合物具有的良好吸收代谢性质、IDO高抑制活性、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等特点和优势,被作为一种临床前候选化合物进行研发。接着,王博士从Arginase代谢和作用机制,Arginase抑制剂的设计思路及目前的研发进展等方面作了介绍。在选择性EP4拮抗剂方面,王博士解释了EP4的作用机理及在肿瘤免疫方面的机制。王博士提到,EP4被认为是治疗炎症疾病的的有效靶标,并且,EP4和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相关。

董菁博士首先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参与对推动临床试验成功的重要作用,随后又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生物标志物,包括小分子、蛋白、RNADNA等多种类型,并指出在新药研发不同阶段,生物标志物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后,董博士分享了癌症发生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发展过程以及生物标志物从发现到应用到临床的具体流程。对于比较关心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方面,董博士从液体活检中血浆癌症生物标志物、CTC、肿瘤异质性分析的生物成像、肿瘤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中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虽然生物标志物的利用极大方便了新药研发,但目前的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在使用中是否有明确清晰的目的、如何设计临床研究、后续如何跟踪、可用的样本类型少、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复杂性、高成本以及缺乏专业研究人才等。

每位博士演讲后,还回答了参会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会后,三位博士还与相关与会人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圆桌讨论。


在线咨询
QQ speakQQ 交流
电话:
021-68586662

请关注
微信客服

[向上]